东莞市人民医院TID项目举行千人观摩会
发表日期:2024-09-12 文章编辑: 浏览次数:1263
9月11日,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2024年“质量月”观摩会(东莞分会场)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项目现场举行,现场超过1000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参与观摩交流。
本次观摩会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万江街道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东莞市建筑业协会协办,东莞交投集团、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国建筑五局华南公司承办。
观摩会启动仪式现场
活动围绕“加强质量支撑 共建质量强国”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广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以新提质、以质促优,持续提升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总体质量水平。
作为全省五个分会场观摩项目之一,东莞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项目,属于广东省、东莞市重点项目,也是东莞市首个融合“医疗+交通”的TID一体化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4万平方米,包括科教综合楼、急救中心及地下室,总投资超过11.3亿元,于2022年11月正式动工,预计2026年1月竣工。
观摩会现场设有七大展区,分别围绕实体工艺、精装工艺、医疗工艺、综合机电、智慧建造、科技绿色示范和典型材料等,综合运用视频演示、展板宣传、现场讲解等方式对项目各方面的建设亮点进行全面展示。
在科技绿色示范展区,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观摩人员展示了智能巡检机器人、虚拟质量样板可视化交互系统、深基坑全过程BIM模拟等建筑行业尖端科技应用,以及楼层截水重复利用、一体化污水处理、道路太阳能照明等绿色施工技术。“可以说,我们这个项目充分展示了建筑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废化’的发展前景。”
现场观摩人员通过VR技术体验虚拟质量样板可视化交互系统
观摩人员参观智能化建筑清扫机器人
现场观摩人员逐一参观了各个展区,并就安全标准化、无废工地、海绵城市、新技术应用、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在充分肯定项目建设亮点的同时,还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表示对自身工作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这个项目是东莞首个融合‘交通+医疗’的TID工程,承载着改善医疗条件、优化交通出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使命。交投集团始终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每个环节都力求高标准、严要求。”东莞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观摩既是向社会各界展示项目质量管理成果、接受行业内外监督的重要窗口,更是对全体参建人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的一次深刻检阅。
【项目亮点“连连看”】
1. 优秀工艺工法 攻克复杂基坑难题
该项目应用了泡沫混凝土、跳仓法结构施工、新型混凝土防混浇气囊、薄膜+喷淋智能养护、花篮式工字钢新型悬挑架、涉铁临河新型基坑支护等先进工艺工法,有效提升了建筑建造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基坑处于水乡片区软弱地基深厚淤泥层内,外部又被河道、在建地铁、既有建筑以及相邻项目基坑“重重包围”,环境异常复杂。
如何在“软塌塌”的泥地里开挖深度约10.35m、面积约3.4万平方米的基坑,并且保证基坑稳固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项目采用了目前行业内较为领先的涉铁临河新型基坑支护技术——以咬合桩+地下连续墙搭配外部SWM工法桩组成,水泥搅拌桩插入型钢或钢管,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很好地保护了地铁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最终基坑支护桩检合格率达到100%,地铁及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指标均在优异的阈值范围内,为项目后续建设打造了一个牢固的“地下堡垒”。
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基坑施工现场
2. 智能建造 BIM应用助力提质增效
该项目运用了基于BIM技术的基坑专业监测设计深化、碰撞检测,以及其他专业设计深化、深化设计协同、设计方案比较等。通过整体虚拟建造过程,及时发现施工图图纸问题,形成一系列报告、整理问题销项表、记录台账,便于现场施工管理、进度、质量把关等。同时,该项目打造基于BIM技术的施工云协同管理平台,对项目安全、质量、投资、进度、资料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数字化辅助管理,在数字化智能平台的辅助下,将项目打造成高品质智能化示范工程。
“通过平台,设计师可以实时共享模型和数据,进行方案讨论和优化,减少设计冲突和错误。”现场讲解人员介绍,在施工阶段,BIM协同管理平台可以集成施工进度、资源分配、任务分配等信息,帮助施工团队高效协同工作。对于未来的运维阶段,BIM协同管理平台同样可以提供支持,运维团队可以方便地获取建筑模型和相关数据,进行设备管理和维修计划制定,提高运维效率。
观摩人员参观了解BIM协同管理平台
3.绿色施工 比常规工地降噪30%
该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分别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开展绿色创新施工。
“考虑到项目处于医院园区内,对噪音非常敏感,所以我们采用了低噪音混凝土振捣装置,相比常规装置的噪音量可以降低约30%。”现场讲解人员介绍道,同时为确保施工现场周边空气质量达标,团队在周边装配围挡处安装全线喷淋系统,并使用太阳能扬尘监测装置,确保每日数据达标。
除此之外,团队还使用了太阳能变形监测传感装置、太阳能照明等新能源设备,新能源用能占总体施工用能10%;通过实施绿色施工措施,建筑垃圾回收后再利用率达到65%,节约成本超过370万元。
绿色施工展区展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雨水收集系统
4.新技术应用 自动化基坑监测实时高精
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共应用地基基础地下空间钢结构、绿色施工、抗震加固监测、信息化应用等九大项、25个小项的新技术,通过对部分新技术进行再创新,并投入项目实际施工,预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0万元。同时,该项目与本土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就新型绿色建材、结构自监测装置与适配该工程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高抗渗耐腐蚀材料展开研究合作,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针对项目基坑四周环境复杂,地基条件差、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项目使用了目前行业内较为领先的自动化基坑监测技术运用。通过对基坑水平位移、沉降、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测斜)、基坑外侧地下水位等进行实时、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监测,有效保障了项目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大大提升了项目整体施工效率和质量水平。
观摩人员参观新技术应用展示展厅
新技术应用展示展厅智能机器人可24小时监测基坑各项数据
据了解,东莞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项目目前已进入上部主体结构、砌体及抹灰施工阶段,在今年5月初二号急救中心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后,一号科教综合楼也即将在9月底迎来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秉承TID理念,整合地铁、公交、私家车、网约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设计,市民可乘坐地铁或其他出行方式直达人民医院园区,并且增设1200多个地下停车位,待项目建成后,将助力东莞市人民医院成为集医疗科研、专项商业、健康服务、绿化休闲、教育科普于一体的超大型医院,极大改善医院内外交通条件,并带动提升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